世界读书日:关于理想关于未来

导语

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过程中,书籍的作用无可替代。读书的话题说不尽道不完,史上留下许多的佳话和名言。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归纳,不外乎是——关于人生、关于理想、关于未来。可能曾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若干的理想中会有一个是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随着不断成长,在人生的路途中理想即使被现实搁浅,然而有书香陪伴,阅读总能抚慰心灵,对未来满怀信心并高举信仰。

世界读书日:关于理想关于未来

  一、阅读·点亮人生的长明灯

阅读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总也绕不过去的话题。如今没有谁去否认“开卷有益”。阅读影响熏陶为人处世的性格,而什么样的性格又决定了命运如何,因此,是否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,关乎一个人生命的质量。在阅读中,不同的作品向我们诠释了,坚强、勇敢、崇高、理想、善良等美好的字眼,这些东西似一盏长明灯,点亮生命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,指引着我们找寻创造美好而精彩的人生。 
 
1、“光阴一去不复来,梦回年少读书时”  
当下的人都喜欢怀旧,在旧时光中沉淀下来一些历久弥新的弥足珍贵的事物,牵扯着散发出不同的人文情怀。那些儿时的情怀少不了一本陪伴我们成长的图书。在感叹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时光如水梦难追的那一刻,有一本泛黄的旧书,书中的人和事,仍然能够激荡起曾经的梦想。某一个清晨,或者一个黄昏,亦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,你是否回忆起来年少那朗朗读书声……经典启迪智慧,阅读点亮人生——书是一盏灯,它照亮了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。 
冰心先生曾在《忆读书》中写出了我们类似的经历和心声:一谈到读书,我的话就多了!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,就开始读书。倒不是4 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“天,地,日,月,山,水,土,木”以后的那几册,而是7 岁时开始自己读的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……”的《三国演义》。谈到《三国演义》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,哭了一场,便把书丢下了。第二次再读时,到诸葛亮死了,又哭了一场,又把书丢下了,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“分久必合”的结局。 
不管是一本小人书,还是启蒙的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,或者是大部头的古典名著、中外名著也许当时根据年少的兴趣选择读或者不读,读过的书都曾经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今后的作为。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所悟: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《古文观止》的私塾老师。这两百多篇“古文”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。我后来写了20本散文,跟这个“启蒙先生”们一一背熟,好的“散文”很有关系。 【详细】
 
2、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”  
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?你多久能读一本书?你工作后买过书吗?你家里有多少藏书?你读过什么好书?这或许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,因为被问的人可能一年到头也没读几本像样的书。毋庸置疑,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面临着“阅读危机”。如果你不读书,没有人能帮得了你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,比如在论述读书的姿态时他说,“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,不能心浮气躁、浅尝辄止,而应当先易后难、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、水滴石穿。”记得李克强总理的一句“世界读书日虽然只有一天,但我们应该天天读书,这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身受益。” 
说容易,做到很难。正是因为读书需要一个不浮躁而且要长期坚持的好习惯,所以现代都市人大多数都很难坚持做到长期心静如水的读书学习,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买书、看书比较少的原因。很多人会拿出“生活节奏太快”、“不知道读什么书”、“生活压力大,没有时间读书”等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读书,其实这些理由虽然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是如果我们和西方、包括亚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国民阅读量对比,比如以色列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国家,还差的很远,犹太人每年每人读书64本,是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。阅读使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不断进步,达到令人羡慕的文明高度。这是阅读带给社会和个体的正向作用。 
所以,读书日对于正处在转型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,更多的是一个提醒作用,提醒我们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因经过始知难”,这对于个人来说如此,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,更是如此。 【详细】  
 
3、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  
阅读的宗旨,最核心的是学以致用。孔子认为 ,“学”是为了“行”,而且”行”是首要的。孔子还曾强调指出:要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强调学与行的结合,即把学到的知识适用到实践中去。孟子说: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。”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已体察,“ 读书穷理,当体之于身。”就是要心领神会,身体力行。 
纵观上下四周时空,不难发现,有不少“空喊读书的人“:有的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,读不下去,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,于是就成了空喊。有的心有误解,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,就会变成读死书,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,于是也变成了空喊。有的因为太懒了,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,只希望能得到什么秘诀,不必费很大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,所以叫喊要读书,实际上却没有读。但是,在处理具体事情时,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书本知识,成了人人嘲弄的“纸上谈兵”。 【详细】

  二、悦读·修炼境界的无相功

  
 
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。其实不然,学到深处和读到高处其实是一件特别愉悦身心的事情。国外有一项研究,说是在疲惫不堪、心情烦躁时,读书、听音乐、喝茶、散步,哪一项更能减轻人的压力并放松心情。结果显示,读书效果最佳,6分钟内就能够降低压力68%,听音乐降低61%,喝茶降低54%,散步降低42%。 【详细】 
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,要么旅行,要么读书。可见,通过阅读书本知识成为悦读人生风景也是生命境界的一种修炼。 
 
1、“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”  
金庸先生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时,有句金玉良言赠与莘莘学子:只要有书读,做人就幸福。将阅读升华为做人的幸福,这种精神贵族的气质可以说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先生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之说不谋而合。 
当下,我们在疲惫工作,生活之余,品一杯清茗,捧一卷诗书,在冬日的暖阳中,在灯光漂白的静夜,在轻灵的鸟鸣中,在流转的夕照中,在隆冬的火炉旁,在低回的音乐中,或者在长途的列车上,就那么读,静静地读,这不是一种人生的享受,又是什么?古人说:“饥读之以当肉,寒读之以当裘,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,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”。那么关于古人修炼悦读的境界留下了那些佳话呢? 【详细】 
 
2、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活水源头来”  
悦读的最高境界是朱子所悟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朱熹设问:这“半亩方塘”为什么这么清澈呢?并自答: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,才使得它这么清澈。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,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,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,是观书的感想,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,与读书融合了。阅读武功修炼到这个地步才算达到了悦读的境地。 
清人张潮在《幽梦影》中说:“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;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;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,皆以阅历之浅深,为所得之浅深耳”。客观地说,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,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。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,感同身受、融会贯通,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,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、科学道理、人心善良和审美情韵。这样的读书,境界更高,乐趣最多。各位看官您看您修炼达到了第几重境界? 【详细】 
 
3、“胸藏文墨虚若谷,腹有诗书气自华”  
做一个高深的人,笑傲江湖,在悦读中晓天地之大,知人生之难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,如白衣卿相般潇洒达观自立自强不卑不亢,人生至此,夫复何求? 
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,相貌可以遗传,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,而悦读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。我们还在现实之外追寻一种和书中同样的意境,羡慕古人和先哲驾一叶扁舟,徜徉于山水之间,留下了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豪迈;于是,也想学他们一样,惬意地品一味香茗,徘徊于田野之际,玩味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清雅;于是,在一些与孤独为伴的日子里,沉浸在一抹夕阳的温暖里,独坐在房间的一隅,手捧一卷好书,陪伴一些如水的音乐,闻着菊花茶的清香,看它们独自沉沦,独自盛开,任凭思绪游荡于六合之际,品味“断肠人在天涯”的愁苦和悲伤;于是,知道了读书的美,知道了那是清澈的双眸里紧锁的渴望,那是灵魂深处自然的歌唱。 【详细】 

  三、约读·寄存理想的桃源地

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和人生有约,一个如期而至的约定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,有期可待也是一种幸福。在外面的心中都有一种向往“桃花源”的情结,有人想拥有一个客栈,有人想拥有一家书店,没有喧嚣的烦躁,在从容淡然中深味细品。那么理想的约会和归宿就是有一屋书香的地方,不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,随心所阅、随性所悦、随缘所约。 
1、“有约不来过夜半,闲敲棋子落灯花”  
有人说,“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,就去看看她的书店”。一本小小的书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文化,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。上海的“季风”,北京的“万圣”,台北的“诚品”,南京的“先锋”,杭州的“枫林晚”,广州的“学而优”……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,都市里的人们不仅需要一个家安稳地休息,还需要有一个书店让心灵诗意地栖居。 
当城市进入午夜,书店就是灯火。深夜台北,因为有了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,让很多前去台湾的游客,再晚也要慕名赶去翻上几页书。自从2014年4月18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实行24小时营业以来,“深夜书房”备受关注,还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盛赞,“很有创意”,希望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。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,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,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。【详细】 
 
2、“藏书充栋读至老,固愿少出苏黎元”  
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。和自己的女神或男神约在图书馆,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好。古人喜爱藏书,个人家庭藏书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。古今藏书家,多为性情中人,酷爱藏书中透射而来的那股古雅深邃、静逸无边的气息。宋代司马光,藏书达万册,有“藏书癖”之称。南宋大诗人陆游将居室取名“书巢”。明代藏书家吴从先有言:藏书之户明净而深,“读书得此护持,万卷尽生欢喜”。台湾当代文坛巨擘李敖,藏书逾十万之众,每每喜于藏书氛围中纵横捭阖,在乐音中酝酿文思。马克思、毛泽东等等名人也和图书馆有诉不尽的缘源和佳话。 【详细】
 
3、“锦绣成文原非我有,琳琅满架惟待人求”  
既然是约会,不管是和人,还是和书,都要去挑选自己心仪的。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,对大部分人能分配给读书的时间就更有限,与其讲开卷有益的大道理,不如承认人总想直接到位读好书的心理。由于现在出书不难,没有足够干货的书的确太多,所以开卷不像古时候那么容易做到本本有益,这句话更适合信息稀缺的时代,在信息泛滥的时代,开卷往往让你湮没在信息的海洋。如今眼花缭乱的图书市场,我们怎么挑选图书呢?对挑选出来的书又如何去读达到趣读的效果呢?读经典永远都是个只赚不赔的买卖,而且经典里的趣味一点不比那些趣说类书籍少。至于那些必须要买到手来读的实体书以及各种推荐榜单,不要听书评人的推荐,听听你喜欢的书的作者的推荐。如何选书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得清楚自己究竟是愿意花多少时间和功夫来读书的人。【详细】 

  四、越读·打通未来的逍遥游

在互联网时代传承文明,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穿越一般逍遥游走,在古今中外浩瀚知识的海洋肆意畅游,在古往今来无垠的天空自由翱翔。 
 
1、“双翼俱起翻高飞,无感我思使余悲” 
数字化阅读的“逆袭”,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,当“碎片化”成为阅读的主流,是否会造成现代人阅读素养的倒退,给出版行业带来致命打击。也有学者指出,既然新媒体阅读潮流来袭,不妨尝试通过朋友圈荐书、将更多经典阅读资源电子化等手段,为新媒体注入有价值的经典内容。让阅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比翼双飞,善哉。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穿越回过去读书吗?答案的否定的。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书阅读,都是阅读的一部分,只是两者所依附的媒介平台有所不同。在发展趋势上,纸书阅读所占的比重可能会逐渐变小,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两者还会平行地发展,纸书还不会被数字阅读所取代,只是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会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。 【详细】 
 
2、“大鹏展翅九万里,扶摇直上青云天”  
互联网时代读书的方法是什么样呢?怎么样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读书?“互联网+”的模式,也在催生着读书传统的变革。这两年来,一个叫“罗辑思维”的互联网读书模式得到大众的欢迎和思考。正如其创始人罗振宇所说:人性万古不变。不断变化的,是技术。一切内容,本质上都是社交。只不过会受到不同时代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变形。在印刷技术时代,读书,是我们和人隔空交往的成本最低的方式。在互联网时代,不同空间里的人可以直接交往了。电话、QQ、微信、弹幕、直播、真人秀。社交一变,读书这事就跟着变。只要社交本能还在,读书就还在。呼吁别人读书,是没用的。能做的只有两件事——让活着的人更尊重读者。包括尊重读者的时间和智商。让跨时空交往成本更低。比如像罗辑思维这样做知识的“转述”服务。读书,是一种奇妙的社交,把我们的社交圈扩展至所有时空。读书,是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,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。罗振宇及其“罗辑思维”团队邀请各行各业的大佬们在读书日当天进行一场“线上读书会”畅谈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,并以此进行营销知识,这也不失为展翅上青天的绝佳创意。【详细】 
         
 
3、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”  
“读书日”的全称中还有“版权日”!全称应叫做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!主旨宣言是:“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,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,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,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,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,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、文化、科学思想大师们,都能保护知识产权。”主题如此鲜明,表达如此清晰! 
“版权”是“图书”的前置条件,要是无视版权,图书业还会健康发展、读书人还能读到好书吗?更何况长期以来,我们的版权意识委实太稀薄。可是,这些年似乎并未从传媒上见到有这个“后半截”呀!然而,这个“后半截”恰恰是非常重要,不可腰斩的。 
平日里身边朋友极少谈论版权问题,对盗版出版物好像早已司空见惯,不以为意了。唯有一位同事一向拒绝盗版书、盗版碟,或舍近求远、舍廉求贵地去买正版。如此自觉自律者,几乎是绝无仅有! 
不过,对一个正阔步迈向国际舞台、倾力推进法治建设的国度而言,岂能这般“绝无仅有”?问题的症结,可以说与上述的“后半截”不无关联。多年来,我们在宣传世界读书日的时候,未曾与版权相联系,未曾与“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、文化、科学思想大师们,都能保护知识产权”相关。不知是集体性失忆,还是群体性无知?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。 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盗版书,堂而皇之摆在他老家门前兜售,莫言只能无奈地说:“让我的乡亲们赚点钱,何乐而不为呢!”移动互联网时代,文化传播的方式趋于多元化,把传统出版物内容演绎成其他作品,或转化为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趋势已势不可当,版权的保护和使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知识无价,需要保护!我们不能继续把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的“后半截”省略! 【详细】       

  结语

  
自1995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“世界读书日”,让我们以此为契机,主动来一场“阅读的革命”,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,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、一种习惯、一种精神需要、一种生活方式。在生命的旅程中通过各种阅读、悦读、约读、越读,不断修炼提升人生的境界,只有这样我们有资格可以对世界骄傲地谈论,关于人生、关于理想、关于未来……    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二评法轮功“神韵演出”----乌合之众的“大杂烩”

五评法轮功“神韵演出”----黔驴技穷的文化牌